教會歷史對心靈關懷總結了兩個基本構思(components),首先正視罪的解脫,或從罪中得釋放,其次是屬靈生命的成長。前者屬心靈治療,後者才算心靈關懷。

心靈關懷有長久的歷史軌跡,無論教會初期、中世紀、宗教改革以至近代都一脈相連,值得注意的是,自十五世紀到近代,心靈關顧進到信徒分擔關顧的使命。舉例來說,十五世紀時期,心靈關懷從牧者關懷的影響伸延到俄羅斯教會,他們出現了一個多稱叫 startsy (俄文解作老者 Old man),這些稱為 startsy 的長輩是教會內被尊重的人,有愛人為別人捨己的心,實踐基督牧人模式,為羊捨命,他們且願意身同感受,進到他人的內心世界,願意分擔他人的痛苦。

宗教改革後,心靈關懷成為教會內外的一種牧顧。從歷史角度,心靈關懷可以分為四個元素:

  1. 醫治 Healing : 是一種屬靈與肉身全人的醫治,包括幫助受傷者修補破損的人際關係,使他能更成熟,更獨立處理問題。
  2. 持久力 Sustaining : 在包紮傷程中,使受傷者有持欠力去面對事物;能提昇自己解決一些似乎不可能做到的事。
  3. 復和 Reconciling : 再建已破壞的人際關係。
  4. 導引 Guiding : 作出明智的決定,使自己邁向成長之路。

心理輔導不是為一己的利益,是為關心他人而作的愛心行動。在進行關懷時,我們往往從道德層面 (moral context) 去關心受輔者應該活出怎樣的生活,因此,道德上的關注便成為關懷核心。正因如是,關懷的範圍不宜只集中在個人身上,更要在社群(體)的利益的上,使一個人能夠在群體中建立理想的人際關係。我們要注意,這種成長方式不是一種單向性教導,而是涉及全人 ─ 思想、感受和意志在內的對話過程 (dialogue),故這工作不應視為教牧的專利品,為了建立一個活潑生命的社群,每個社群內的成員都要動員。

這是此課程的內容及目標。

講師: Dr. Cephas

Powered By MemberPress WooCommerce Plus Integration